革命的號角,書寫的力量——陜西紅色標語的故事之二:旬邑悟空洞石窟抗戰標語群
發布日期:2023-07-03
紅色標語是中國共產黨領導開展政治宣傳、加強思想動員的創新形式和重要手段,是我黨踐行群眾路線的一大創舉,真實反映了軍民魚水情深。大量紅色標語具有政治性、通俗性、鼓動性、針對性、戰斗性等特點,貼近時代、貼近群眾、貼近生活,秉承我黨一貫的優秀傳統、作風和革命精神。紅色標語形式多樣、不拘一格,有的寫在紙上,有的刷在墻上,有的刻在石頭上,有的寫在門板上等。紅色標語言簡意賅,朗朗上口,感召力強,內容豐富、全面,幾乎涵蓋了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各個領域,它為傳播革命真理、宣傳黨的方針政策、鼓舞激勵指戰員斗志、喚醒民眾、瓦解敵人等,提供了巨大的精神動力和強大的思想武器。
紅色標語是中國革命史的獨特文化現象,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革命文物資源。2022年,國家文物局啟動了紅色標語類革命文物專項調查,陜西省文物局委托陜西省文物保護研究院牽頭,聯合陜西省文物保護工程有限公司,在各文博單位支持下開展了專項調查。調查過程中,我們深刻感受到書寫方寸之間的革命標語蘊含著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取得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實現國家富強和民族復興的光輝歷程,文字書寫的標語仿佛是吹響革命斗爭的號角,飽含著革命的力量。隨著調查的逐步開展,我們將選擇具有典型代表性革命標語,講述它們背后的故事。
悟空洞石窟群北區5號窟左壁抗戰標語群
悟空洞石窟群北區5號窟右壁抗戰標語群
悟空洞石窟抗戰標語群位于陜西省咸陽市旬邑縣馬欄鎮蜈蚣洞村的悟空洞石窟北區5號窟。5號為后壁設壇窟,寬640、進深1525、高490厘米。后壁設通壁壇基,寬640、進深50、高85厘米。平頂,方形窟口。石窟兩側壁滿繪壁畫,壁畫可分為上下兩層,底層約為宋金時期作品,上層約為明代重繪??箲饦苏Z群總共有21幅,全部書寫于該窟兩側壁面,主要是堅持民族抗日統一戰線,反對摩擦,堅持抗戰等內容。
八路軍在前線抗戰頑固分子偏要在后方搗亂!
八路軍新四軍二(年)多來消滅了廿多萬進攻中國滅亡中國的日寇 誰能說是游而不擊!
堅持抗戰,團結進步,反對投降,□戰到底!
親愛的(預備第)三(師)抗戰士們不要聽從頑固份子的指示 (你)們□□內戰□什么于你們也沒利益的!
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前后,在日本帝國主義的誘降和英美勸降下,國民黨蔣介石出于階級本性,將其政策的重點逐步轉向消極抗日、積極反共反人民上來,企圖限制、束縛中國共產黨和人民革命力量的發展,采取各種形式,在政治上制造事端,在軍事上發動進攻。1939年1月,國民黨五屆五中全會制定了“溶共、限共、反共”的反動方針,對中國共產黨的政治壓迫和軍事進攻日益加劇,先后在全國挑起了反共磨擦,掀起了第一次反共高潮。
針對國民黨頑固派的反共分裂活動,1939年7月7日,中共中央在紀念抗戰兩周年的宣言中,提出“堅持抗戰,反對投降,堅持團結,反對分裂,堅持進步,反對倒退”的三大政治口號,動員全國人民同國民黨投降反共分裂活動進行斗爭。9月16日,毛澤東在《和中央社、掃蕩報、新民報記者的談話》中,明確闡述中國共產黨人和人民武裝力量對國民黨反共頑固派磨擦采取“人不犯人,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自衛原則。
關中分區是陜甘寧邊區的南大門,是陜甘寧邊區反磨擦斗爭最激烈、持續時間最長的地區。1939年12月,國民黨胡宗南部對陜甘寧邊區實行軍事包圍和經濟封鎖,掀起了反共高潮。關中分區即是這次反共高潮中武裝進攻的重點地區之一。胡宗南部在關中分區不斷制造事端,發動武裝進攻,奪城掠地;派遣和縱容特務、土匪捕殺地方干部,搶劫擾民;大肆進行反共宣傳,欺騙群眾,蠱惑人心,對邊區造成嚴重危害。關中分區的得失對于中共中央,對于陜甘寧邊區,以及對于整個抗戰大局,都影響極大。在黨中央、毛澤東和邊區政府的正確方針指導下,時任關中分委書記、行政督察專員、關中保安司令部政治委員的習仲勛,領導關中分區軍民同國民黨頑固派的軍事進攻進行了針鋒相對有理有節的斗爭,捍衛了邊區的南大門,支援了前線,鞏固了抗日的后方。馬欄是圣地延安的前沿哨所,是關中分區政治、軍事、經濟中心,處于斗爭最前沿。
標語從內容上看通俗易懂,符合紅色標語的一貫特點,也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的客觀歷史事實。我們從標語內容中的一些關鍵時間節點和部隊番號可以判斷書寫時間等信息。如“堅持抗戰,團結進步,反對投降,□戰到底!”是中共中央在1939年7月7日提出的三大政治口號的內容;“八路軍新四軍二(年)多來消滅了廿多萬進攻中國滅亡中國的日寇”,應是指國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后,陜北的紅軍主力和留在南方的紅軍、游擊隊分別于1937年8月和10月,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簡稱八路軍)和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簡稱新四軍)之后的兩年多;“游而不擊”則是1940年3月4日,蔣介石在全國軍以上參謀長會議上,親自點名污蔑八路軍“游而不擊”,對友軍搞摩擦,故此可以判斷該標語書寫時間不早于這個時間點;標語中的“預備第三師”是隸屬胡宗南的國民革命軍預備第三師, 1940年3月,正是該師炮擊關中分區黨政軍機關駐地馬家堡,進占新正、赤水等縣局地。
關于為何在此處出現抗戰標語以及書寫者,標語內容上并無明確記載。通過查詢黨史資料,我們發現陜甘寧邊區第二師范學校(以下簡稱“二師”)曾駐扎于蜈蚣洞村一年之久,悟空洞石窟極有可能為二師的住所或辦學場所。二師籌劃創立于1939年10月,正式招生于1940年3月,后又更名為關中師范、聯合中學,首任校長為時任關中地委書記的習仲勛同志,校址首創于旬邑縣馬家堡村,后輾轉多次遷徙,是當時陜甘寧邊區的一所中等教育學校,當時的辦學目的是“培養地方文教干部和小學師資”。到1949年7月并入三原中學,學校生存了近10年,為邊區培養了千余名棟梁之材。
旬邑縣馬家堡村“陜甘寧邊區第二師范舊址”
自從1939年春季國民黨開始發動第一次反共高潮,挑起“旬邑事件”之后,這所在戰火中誕生的學校,就命運多舛,開始了遷移之路,1940年10月遷至馬蘭川的一個小村莊悟空洞,現為馬欄鎮蜈蚣洞村;1941年10月由悟空洞遷至黑牛窩;翌年4月遷至馬欄鎮馬欄村,1949年5月隨關中地委遷往三原。悟空洞石窟群空間較大,且位置較為隱蔽,也比較適合作為辦學場所。1941年6月27日,習仲勛從十多里外的陽坡頭騎馬來到蜈蚣洞,在校部門前的大樹下為師生們作時事報告。這段時間正是抗戰進入相持階段,中國共產黨領導軍民反對摩擦,堅持抗戰的時期。由此可以推斷,該標語群的書寫時間應為1940年10月至1941年10月期間,書寫者為“二師”師生。
悟空洞石窟的抗戰標語群至今較為完好地保存下來殊為不易,置身其中依然可以感受到抗日軍民堅定的革命意志和斗爭決心,反映了“二師”師生堅強的革命意志和拳拳報國心。這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反對摩擦,堅持抗戰的歷史見證,也是目前為數不多反映抗日戰爭期間堅持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實物見證,具有重要文物價值。(李大偉 張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