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tton id="6cnz9"></button>
        <dd id="6cnz9"></dd>
        官方微信歡迎進入陜西省文物保護研究院!
        您當前的位置: 首頁  >  文物鑒賞  > 革命的號角,書寫的力量——陜西紅色標語的故事之三:川陜紅色交通線南鄭驛站(宏濟宮)紅軍標語

        革命的號角,書寫的力量——陜西紅色標語的故事之三:川陜紅色交通線南鄭驛站(宏濟宮)紅軍標語

        發布日期:2023-07-21

        紅色標語是中國共產黨領導開展政治宣傳、加強思想動員的創新形式和重要手段,是我黨踐行群眾路線的一大創舉,真實反映了軍民魚水情深。大量紅色標語具有政治性、通俗性、鼓動性、針對性、戰斗性等特點,貼近時代、貼近群眾、貼近生活,秉承我黨一貫的優秀傳統、作風和革命精神。紅色標語形式多樣、不拘一格,有的寫在紙上,有的刷在墻上,有的刻在石頭上,有的寫在門板上等。紅色標語言簡意賅,朗朗上口,感召力強,內容豐富、全面,幾乎涵蓋了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各個領域,它為傳播革命真理、宣傳黨的方針政策、鼓舞激勵指戰員斗志、喚醒民眾、瓦解敵人等,提供了巨大的精神動力和強大的思想武器。

        紅色標語是中國革命史上的獨特文化現象,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革命文物資源。2022年國家文物局啟動了紅色標語類革命文物專項調查,陜西省文物局委托陜西省文物保護研究院牽頭,聯合陜西省文物保護工程有限公司,在各文博單位支持下開展了專項調查。通過調查我們深刻感受到書寫方寸之間的革命標語,蘊含著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取得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實現國家富強和民族復興的光輝歷程,文字書寫的標語仿佛是吹響革命斗爭的號角,飽含著革命的力量。隨著調查的逐步開展,我們將選擇具有典型代表性的革命標語,講述它們背后的故事。

        f8ebf1f9b34841339a3ab0ac5cae618.jpg

        川陜紅色交通線南鄭驛站(宏濟宮)正在修繕中

        宏濟宮位于陜西省漢中市南鄭區碑壩鎮老街上,該建筑坐西朝東,為穿斗式磚木結構,面闊三間,始建于東漢,由張魯門下洪氏建立,當時主要是用于傳授教義和周濟信眾,現存為清代建筑,2018年被陜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陜西省文物保護單位。歲月悠悠過往,真相終露崢嶸。在近期宏濟宮文物保護修繕工程中,在山門外墻墻體底部方正石上發現了“紅軍□□”的四字標語。標語自北向南鑿刻于基石之上,字體用紅色顏料描邊,并帶有四角內凹的方形外框,在山門兩側各2個字。標語明顯有被鑿刻破壞痕跡,現“紅”、“軍”二字清晰可辨,另外兩個字已完全不可辨。據推測可能是“紅軍萬歲”或者“紅軍必勝”類的四字標語。

        紅.jpg

        自北向南 字一“紅”

        軍.jpg

        自北向南 字二“軍”

        三.JPG

        自北向南 字三

        四.JPG

        自北向南 字四

        碑壩鎮坐落于米倉山腹地,自古以來是川北陜南交通咽喉之地,是米倉古道上的重鎮,歷史上的碑壩既是四川境內的北大門,也是陜西的南大門。1932年12月,紅四方面軍進入陜南,開辟了以通(江)南(江)巴(中)為中心的川陜根據地。此時碑壩歸屬通江縣管轄,也是川陜革命根據地核心區域。1932年冬,徐向前部進入碑壩境內,在此作戰,并駐扎于宏濟宮。1932年12月,紅四方面軍七十三師由陜南進入壩溪區,師部設在南馬山,先后在該地區組建6個鄉蘇維埃政府和6個鄉黨支部,成為川陜蘇區組成部分,歸紅江縣管轄??h經濟委員會(縣財政局,工農銀行)也設在了碑壩,并辦起了工農紙場、鏵場,大興集市,發展工農業生產。碑壩廣大人民群眾積極擁軍支前、參軍參戰,在與紅軍指戰員一同保衛蘇維埃政權,支援紅軍消滅四川軍閥、土匪、民團等反動勢力方面做出了卓有成效的貢獻。至今在碑壩仍有川陜省紅江縣第五區蘇維埃政府遺址、紅七十三師二一七團石馬寨戰斗遺址、紅軍墓群等革命遺存。

        1e47009fe5dadc6f4bdab015494b8ba.jpg

        宏濟宮還是川陜紅色交通線南鄭驛站的重要交通站。紅四方面軍進入川陜邊境后,蔣介石令十七路軍主力移師漢中,企圖在地方部隊與紅軍的交戰中坐收漁利,既消滅紅軍,又剪除地方軍事勢力。為了粉碎蔣介石的陰謀,楊虎城經與高級參議杜斌丞商議,決定與紅四方面軍開展秘密合作。在此期間,中共中央特科指示在十七路軍第三十八軍司令部任參謀的中共黨員武志平,利用公開職務和社會關系,為中共組織收集川陜國民黨軍情報,并秘密建立川陜革命根據地的對外交通線。紅四方面軍總部和中共川陜省委對第十七路軍此舉極為重視,派川陜省委軍委參謀主任徐以新為代表,與武志平赴漢中,同孫蔚如進行談判。經過數次商談,雙方于1933年 6 月 24 日圓滿達成以“互不侵犯,聯合反蔣”為中心內容的秘密協議。中共陜南特委和十七路軍中的中共組織充分利用這一有利條件,以漢中為起點,相繼建立了三條通往川北蘇區的紅色交通線: 一條是西線,經南鄭縣的牟家壩、回軍壩、羊圈關、碑壩進入川北蘇區; 一條是中線,經南鄭縣的牟家壩,城固縣的二里、天明寺,再經南鄭縣的法慈院進入川北蘇區; 一條是東線,經城固、西鄉、鎮巴邊境進入川北蘇區。三條交通線中西線建立最早,宏濟宮則是西線上的重要交通站。

        川陜省財政委員會主任鄭義齋在碑壩負責轉運站的工作,由“紅色交通線”運送各種物資,大批軍用物資、糧食、醫療藥品等經由川陜紅色交通線運送到革命根據地,中央、陜西省委、陜南特委通過此線路與紅四方面軍和川陜革命根據地聯系,一大批領導干部和革命青年通過三條紅色交通線到達川陜蘇區。因此,川陜紅色交通線可以看作是“紅色動脈”,為川陜革命輸送了源源不斷的力量。這三條紅色交通線,現在都被稱為“紅軍路”。

        從標語內容來看,應是川陜蘇區期間,紅江縣蘇維埃政權在碑壩蓬勃發展時期,利用宏濟宮原有的建筑石材所刻。在川陜蘇區期間,紅軍曾專門組織書寫工整的干部、士兵、群眾以及技藝好的石匠組成的鐫字隊(又稱“鉆字隊”、“鉆花隊”),各級蘇維埃也設有一些臨時鐫字隊,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專門鏨刻石刻標語,宣傳黨的綱領和紅軍政治主張。以標語遭到破壞情況來判斷,應是1935年3、4月間紅四方面軍后方部隊和川陜根據地黨政機關及地方武裝全部撤出根據地后發生的事情。

        雖然該條標語只有寥寥四個字,卻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工農紅軍和群眾開展革命斗爭的歷史見證,不但是當時蘇維埃政權勝利的實物見證,同時也反映了革命斗爭的艱苦和殘酷,具有重要的革命文物價值。(李大偉 王荔君)


        分享到:
        日韩午夜男女大片免费